- 最稳定的线上配资 【企业动态】山河智能新增1件法院诉讼,案由为买卖合同纠纷
- 金安达先生:硕士,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曾任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量化及衍生品投资部量化研究员,2019年9月至2022年4月最稳定的线上配资,曾任建信...
集采药的问题,终于有医生挺身而出什么叫股票配置盘,引起了更高层的重视。
国家医保局发声,将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专家委员意见,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并“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
与此同时,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件大事也几乎同步发生。一个叫百济神州的创新药公司,终于宣布要在2025年盈利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它已经8年来累计亏损近600亿,长期依靠“伸手要钱”,支撑自己的研发之路,才终于通过了FDA变态般的检验,创造了历史。
这意味着,中国也能做出效果好的创新药,依靠自研产品实现商业化盈利。
不过,扬眉吐气之余,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创新药艰难的处境。未来,中国会涌现更多百济神州吗?
中国人,离“创新药自由”还有多远?
集采药的风波,又一次让创新药/原研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日,上海两会期间,2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提案的主笔人、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接受财新采访时将集采药效的不稳定形容为:
“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
民建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常委、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冠心病专家卢长林也提交提案,称医生普遍反映,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集采药疗效欠佳。
一时间,关于集采药效的讨论沸腾了,毕竟药不是普通商品,关键时刻是可以救命的。
集采药疗效问题,终于被摆上了台面。不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集采药,说到底解决的还是“今天有没有药”的问题,因为集采药大多数都是仿制药(比如2023年第九批集采,国产仿制药占比98%),也就是等原研药(创新药)专利过期后,根据药品成分进行仿制的药。
但原研药企最大的“护城河”,实际并不是药品成分,而是辅料、生产工艺,而这些内容药企不必公开,所以就很难保证仿制药和原研药疗效完全一致。
更何况,如果一直等着创新药过期,再去仿制,相当于把自己的命运一直交给他人。
自主研发生产创新药,才是解决药是不是最好、“明天有没有药”的问题。
然而,不论国内外,似乎都不看好中国创新药研发,最简单的,2019年之前,国内抗癌药,都是“只进不出”的。因为没有一款国产抗癌药,能够扛过全世界科学性最权威、水平最高、审核及管理最严格的食品及药品管理机构——美国FDA变态般的检验。
比如有的药物研发十几年,在其他国家都上市了,却在FDA那里吃了“闭门羹”,理由是“临床数据有效性不足”。
但是这个历史,被一个叫百济神州的创新药企改变了。
百济神州,开局就是高端局。
其创始人王晓东,是和施一公、饶毅齐名的中国生命科学领域“三剑客”,还以41的“低龄”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内地二十多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
在美博士后研究期间,更是跟随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茨坦和迈克尔·布朗一起学习。
施一公院士对王晓东的评价是:“王晓东已经达到了从新中国走出去的华裔科学家能够在美国取得的最高地位。”
所以王晓东创立百济,是典型的科学家办企业,别人是“带资进组”,他是自带项目,专业上不仅更胜一筹,且让百济一开始就少走了不少弯路,直奔市场最核心的管线研究,“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2010年百济神州才成立,到2013年,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海外开发权,便被全球化工巨头默克雪兰诺以4.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历时仅仅三年。
自主研发的泽布替尼,更是改变了中国抗癌药的历史。
2014年到2018年,正值抗癌新药的井喷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一共批准了57个抗癌新药上市,覆盖23个癌种,89个适应症。
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研发的。
直到2019年11月,泽布替尼(zanubrutinib)被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成为中国本土研发药物首次获得FDA批准的创新抗癌药。
更让它一战成名的是,百济神州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百悦泽®),向全球第一个获批上市的BTK抑制剂、开创CLL/SLL治疗的靶向治疗时代的伊布替尼,发起了“头对头”挑战,最后,研究证实,泽布替尼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领域唯一被证实安全性和疗效均优于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的药物。
简单翻译,就是中国产的泽布替尼更好,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同类最佳(BIC)药物。
从那一刻起,百济神州以一己之力挺起了中国创新药的脊梁,也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历史。
百济神州仅仅用了9年,就让中国抗癌创新药从“输入”到“输出”。这样的成绩,对于国产药来说,太不容易。
拿国内传统的“医药一哥”恒瑞医药来说,从1970年成立,1997年完成股份制改造,但首款创新药艾瑞昔布,直到2011年才获批上市,到2017年之后,新药研发、国际化方面才迎来收获,历时几十年。
如此漫长的周期背后,是因为创新药有个著名的“双十定律”,即10年时间、10亿美金,甚至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换来3%的成功率。
百济成功了,国内其他企业,能够复制百济的成功吗?
恐怕很难。
要成为百济神州,有两大难关,都与钱有关。第一是支付环境,就是买得起创新药,第二是融资环境,就是等得起创新药的耐心资本。
首先看支付环境,百济神州从“烧钱”到“造钱”的关键,是抱上了美国大腿。
泽布替尼2024年第三季度的全球销售额约50亿元,同比增长91.1%,前三个季度全球销售额超129亿元。仅看美国市场,前三季度就达到97亿元,占据百济神州总产品收入的50%。
为什么吃百济神州创新药的大头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
因为美国是全球新药销售额最高的国家,据银河证券,按照2021年全球前25名畅销药品的销售数据,假设美国药价水平为100%,英国、欧盟和日本的平均药价约为美国20%-25%,而我国创新药价格体系定价水平只为美国10%。
更直接一点,在美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约为17.3%。而我们这一比例约为7.2%。
明眼人一下就看出,美国医药市场的钱多,只是不一定好赚。
将百济神州送上美国市场的,除开成百上千亿的烧钱研发、铺渠道,还离不开百济的核心团队。
不管是创始人王晓东在美科学界的地位,还是联合创始人欧雷强,在麦肯锡、生物科技公司Galenea、抗肿瘤药物研发公司Genta等全球知名企业的任职经历,连2018年新加入的合伙人吴晓滨,此前也是辉瑞大中华区总裁。
此种专业团队上的天花板,再叠加在美大量的人脉资源可以盘活,注定了百济神州在开拓美国市场时,能游刃有余。
但是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除开百济神州,很难找到下一家。
于是我们看到,当前一些中国创新药企也想出海赚美国的钱,但很多都是“借船出海”甚至是“卖身出海”。
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透露,中国医药企业的技术输出授权(license out)总金额近年逐年攀升:
2021年13.85亿美元
2022年27.71亿美元,
2023年41.96亿美元
2024年截至10月,37.09亿美元
往积极了想,这是中国创新药的进步,我们的创新实力被跨国药企看上了。
但消极来看,这是国内创新药企断臂求生的委屈与无奈,因为核心管线的出售,意味着中后期的开发权益不在自己手中,对核心资产的掌控主导权可能丧失。甚至在海外药企研发出成熟产品后,我们还需要高价再买进来。
朱迅教授无奈感叹,本来,给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再发展10年的时间,或许就能与国际水平接轨。但大量的对外授权可能会使这一进程延后10-20年。
“license out并不能拯救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它只能让一些拥有授权品种的企业勉强维持生存。”
况且,国内支付的天花板,就在那里。除开百济神州,和黄医药、传奇生物这类创新药企的收益也基本都来自海外市场。
第二个关键,是钱从哪里来。
敢于砸钱研发,一直是百济神州被认为成功的关键。
2017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百济神州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20.17亿元
45.97亿元
65.88亿元
89.43亿元
95.38亿元
111.52亿元
128.13亿元
101.66亿元(前三季度)
8年来,百济神州一直高居A股上市药企研发支出榜首,比如2023年,百济神州128亿元的研发支出,是排名第二恒瑞医药的2倍有余(61.5亿元)。
与连年增长的研发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济神州多年来一直未能盈利,2017年至2023年,百济神州分别亏损:9.82亿元、47.47亿元、69.15亿元、113.84亿元、97.48亿元、136.42亿元、67.1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36.87亿元,累计亏损577.71亿元。
他不光真金白银砸向研发,还砸向销售管理团队。
拿泽布替尼来说,他能够“头对头”打败伊布替尼,不仅仅在于研发出了同类最佳,更在于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铺渠道、开展临床试验。
2017年至2023年其总经营支达到13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千亿元。不要说花这么多钱,就是能够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的药企,国内也找不出几个。
也正因此,百济神州成了妥妥的“烧钱一哥”。
百济神州总经营支出与研发支出,图源:锦缎研究院
只见烧钱,不见盈利,钱从哪来?
答案是,融资。
百济神州是全球首家在美股、港股和A股三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据源媒汇统计,自2014年首次拿到高瓴资本和CPE源峰7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以来,百济神州前后共融资了8次,共拿到约690.58亿元。高瓴更是全程陪跑。
此外,还有万千对创新药坚持长期主义的股民,拿出真金白银投票支持。
然而,随着百济神州2021年登录A股科创板,创新药企的融资春天,也进入这几年中最后的疯狂。
2021年,中国创新药投资产生融资近900起,总金额超过千亿元。
到2024年,投融资额不足200亿人民币——不足2021年的十分之一。
从2023年6月以来,直到2024年9月,上交所科创板才迎来首家新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
朱迅教授提到,最近丰硕投资做了一个调查, 29家生物制药企业报科创板上市,但是最后没上市,牵涉到460家投资机构。
“这些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占比不到1%,但它们代表了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
在朱迅看来,当前中国创新药最急缺的正是金融支持。因为“双十定律”的残酷性,创新药研发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为,但是这无法避免。
拿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说,市值低于5亿美元的占比超过85%。但是即使经历市场回调,药企也能表现出强大韧性。因为每年依旧有1500亿到2000亿美元的资金在推动相关并购与投资。
但当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许多初创创新药企,缺乏耐心资本的支持。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资本,毕竟国内一些企业也确实没有将自己变成一个合格的创业者。
全局式来看近年中国研发的创新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罕见,青蒿素算一个,或者说近几十年里没有;
2)同类最优(Best-in-class),极为少见,乐观点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南京传奇的西达基奥仑赛可以算此类;3)优化模仿(Me-better),也少;公平观点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南京传奇的CAR-T产品“西达基奥仑赛”可以算此类;
4)快速模仿(Fast follow),国内大部分的创新属于此类,已经成为内卷重灾区;
5)仿不如(Me-below),中国有众多的小企业,行业专家大多认为这些药企的仿制水平远远达不到国际公司的标准,出来的产品质量令人堪忧;
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上,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说,对比中美在研新药管线,美国为5397条,中国为5380条。虽然数量接近,但问题在于我国的原创药物靶点很少,重复技术路线过多。
简单来说就是,国内创新药的研发,同质化内卷多,真正源头创新少。
恒瑞医药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曾经的医药大哥,但是始终没有摆脱仿制药企起家的影响。尽管如今每款创新药都能排进国内前三,但是没有一款存在断层式领先,“多而不精”的他,至今也没有10亿美元分子。
卷到最后,赚的还是辛苦钱。
在百济神州高呼即将盈利之际,我们或许也要再想一想:
下一家百济神州什么叫股票配置盘,在哪里?
下一篇:没有了